首页 资讯 > 正文

天天观热点:湖北襄阳“红色工匠”郭金勇:匠心铸“金”品 克难“勇”登高

2023-05-05 09:35:21 中工网

原标题:

湖北襄阳“红色工匠”郭金勇:匠心铸“金”品 克难“勇”登高


(资料图)

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张翀 通讯员戴燕

烈日炎炎,在湖北省襄阳市内环线改造项目襄阳北编组站大桥施工现场,随着一声令下,6台电动滚轮小车驱动齿轮缓缓转动。在众人的注视中,重达3.2万吨的桥墩,开始顺时针转向。仅用80分钟,世界首座齿轮齿轨式转体斜拉桥顺利完成了“77度”华丽转体,开创了临近既有铁路线齿轮齿轨转体梁施工的世界新纪录。

这一世界施工难题的攻克,凝聚着项目团队的智慧结晶,离不开项目每个人的拼搏奉献,更离不开一个人的辛勤耕耘。他就是获襄阳市2022年度“红色工匠”荣誉称号的项目总工程师——郭金勇。

郭金勇(右)检查襄阳北编组站大桥T3主墩模板加固情况。受访者供图

迎难而上,勇为“开路人”

2019年,襄阳内环线改造项目上场,其重点控制性工程——襄阳北编组站大桥汇聚了无数人的目光。其原因就在于“难于上青天”——作为世界首座齿轮齿轨式转体斜拉桥,该桥也是国内跨越铁路股道最多的桥梁,主塔梁面以上高度分别为117米、105米,最大转体重量32000吨,其施工无经验和对象可供参考,难度不言而喻。

面对前所未有的施工难题,作为项目总工的郭金勇不言放弃,想方设法主动攻坚。“没有路,那就让我们走出一条路。”郭金勇调侃说。

一方面,他积极联合设计、业主、科研高校和制造厂家成立科研小组,对大桥抗风稳定性、转体系统关键构造及转体稳定性进行了专题研究。通过在现场制作了1:10转体模型,对29种工况进行验证,获取重要科研参数,为桥梁转体系统深化设计及现场安装提供重要依据。

另一方面,郭金勇以“整体化、装配化”为总体思路,将信息化手段和现场管理相结合,着力提升信息化、智能化建造能力,打造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。同时,积极利用BIM经验优势,聚焦深化BIM技术综合应用,将BIM技术应用于三维建模、物料管理、安全管理、施工模拟等方面,为斜拉桥施工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。

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转体施工技术难题被成功攻克。项目通过分次浇筑、建模模拟、精确测量等措施,严格控制球铰、滑道安装精度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震动,最终将球铰安装平整误差控制在了0.5毫米内,不仅顺利完成了大桥转体,同时也为后续同类项目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严抓细管,堪称多面手

在郭金勇的办公桌上,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资料,有的是技术优化方案,有的是高风险验收材料。作为项目总工程师,他不光是攻克技术难关的行家,更是安全管理和成本管控的多面手。

为保障项目安全平稳可控,他严格执行高风险工序验收制度,落实安全管理“五项安全制度”和营业线管理“五个到位”。临时结构施工完成后,他便亲自带领验收小组,对照施工方案、标准进行认真验收,并牵头完善验收签证资料,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步施工。在他的“火眼金睛”下,项目至今无任何安全、质量事故发生。

此外,为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,加快施工建设步伐,他带领团队在施工现场制作了12块耐候钢板试验展示台,每日分组、分时段定时洒水,拍照记录每块耐候钢板的锈蚀状态,研究耐候钢表面锈层稳定化处理措施,重点分析洒水处理法和NaHSO3试剂处理法的优缺点,最终研发了使跨既有线钢—混组合梁悬臂耐候钢快速形成稳定锈层的技术,将原本至少3个月的加工工期缩短至1个月,在极大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,为项目节约了大量施工成本。

与此同时,为积极响应公司“创新创效”号召,他着力推进方案合理变更完善。在他的反复研究、认真试验下,通过对襄阳北编组站大桥施工现场施组及钢栈桥、钢板桩、高压旋喷桩、深基坑封底等方案进行多次优化,并加强物资日节超核算与断面方计量,有效降低了混凝土损耗与填料损耗。

言传身教,甘为“指路灯”

为了让技术干部少走“弯路”,有着多年施工经验的郭金勇甘当师傅,毫无保留地为同事们传授经验,帮助他们快速成长。

“他在我前进的路上,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舞。”2020年大学毕业的技术员李浩入职后,与郭金勇结为师徒。在郭金勇培养下,李浩进步飞快,目前已经能独立负责指挥现场部分工序施工。

“碰到一道崭新的施工工序时,师傅总是反复教导我,不但要知道怎么施工,还要弄清为什么这样设计。每当夜晚经过他的办公室,看灯还在亮着,听见书页翻动声,我就知道师傅一定又在钻研新技术。他的这种执着,就是我眼中的工匠精神。”谈及师傅郭金勇,李浩表示。

为促进职工互相交流学习,让职工能展示风采,郭金勇牵头创办了“环动襄北”期刊,增强项目凝聚力、向心力;积极开展“职工讲坛”活动,让职工上台授课传技;在加大“育人”“育才”的同时,持续推动项目快速发展。

在郭金勇带领下,襄阳内环线改造项目技术团队表现优异。依托重难点工程,他们发明专利10项(已受理),实用新型专利62项(已授权20项),形成技术总结56篇,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3篇,获得全国协会BIM综合应用奖3项,完成工法3项、专著1项,标准1项,为项目高质量开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